先下一个结论:上线于10天之前的《冒姓琅琊》是2025年最重要的一部短剧,这里所谓的“重要”不是在于它问鼎榜首的排名,也不是在于它百万收藏的数据,而是在于这部剧,是真的突破了短剧的受众圈层,拉动了一些从未染指短剧,甚至自以为终生不会染指短剧的观众,生平第一次突破了自己的审美禁区,开始对着一部每集仅有三四分钟的竖屏短剧,启动了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追剧之旅。
甚至于还点赞,还收藏,还留言,还沉迷……
图片来源:红果APP
《冒姓琅琊》:进入一个史实严谨、细节饱满、人性真实的虚拟世界
这到底是为什么,让一部短剧摒弃了狗血的标签,洗掉了伧俗的色彩,摇身一变还拥有了正剧的质感,和历史的厚重?这一切都还要从短剧《冒姓琅琊》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起——《冒姓琅琊》最初从番茄文学和国家图书馆合作举办的“走近古籍,看见历史”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,于2024年起开始连载,而这部小说的作者网名ID为“东周公子南”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博士。这本小说虽然讲述的也是一个当代人穿越回古代的故事,但是其内核却和通常意义上的“穿越网文”有着天差地别:在小说中,现代文学博士王扬穿越回到南城永明八年(公元490年),以主人公“冒姓琅琊王氏”的生存历程为线索,还原了南北朝南齐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生活,更是通过主角在门阀制度下的身份博弈与命运浮沉,串联起了朝堂政治与家国纷争,其中既有政权更迭、兵戈攘扰、也有经济发展,文化勃兴……
一部专属于文科生的命运狂想曲+书剑恩仇录
《冒姓琅琊》一部专属于文科生的命运狂想曲
除此之外,这部剧对于很多文科生而言,可能有一个最大的爽点,就是且看主人公王扬作为一个“文科生”,如何凭借“一介书生三尺微命”的基础设定,去打破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的世俗偏见。王扬虽是草芥之身,但是凭借文科生特有的博闻强识能言善辩,不断去圆自己“冒姓琅琊王氏”的谎言,不依靠“金手指”的设定,和超能力的外挂,从“冒牌氏族”,到执掌兵权,一步步地施展“围魏救赵”的计谋、“借刀杀人”的手段,历经了执子破局险象环生的生死考验,也品尝了天命疏狂夜宿龙床的得意尽欢,从而完成了另外一种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高潮叙事。
严谨史实+饱满细节+真实人性 沉浸式带你走入南朝
短剧《冒姓琅琊》就是基于小说文本而拍摄的,无论是小说还是短剧,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赞誉,在于从文本到成片都突破了“穿越”的惯用套路:一个当代人穿越到古代之后,不是在系统里猛进高歌杀伐决断,也不是在人设上外挂全开血槽加满,而是真实设想了一个当代社会文明人穿越回到一个特定年代之后,所要面临的种种困境:当主人公王扬带着满满的人文学养抵达永明八年的时候,他首先面对的是南北朝“无户籍者如草芥”的户籍制度,所以才有了王扬不得已“冒姓琅琊王氏”的动机发端,而这一设定就精准还原了《南齐书》中的史实记载,此后他与军士争执时脱口而出的“过所”(通关证明),则精准还原了《隋书・食货志》记载的出行管理制度。而在“冒姓琅琊”之后,王扬深入到中古时代的肌理与血脉当中,沉浸式地带领观众游走于真实的历史情境,依靠大量严谨的史实与文献去佐证剧情,因而才能让历史控、细节癖,以及考据爱好者,能够进入到这个史实严谨、细节饱满、人性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。而就在这一刻,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彼此攀附,相互滋养,这不光是之前所有短剧没有抵达过的地方,就连长剧真正有能力做到的,也并不多。
《冒姓琅琊》如果是长剧 可能更精彩
正因为短剧《冒姓琅琊》足够好,所以会给人带来另一种奢求:如果是长剧,它应该会更好。因为《冒姓琅琊》属于政治权谋类的文学作品,其本质属性其实更适合长剧去展现。而短剧出于篇幅的自身限制,以及对爽点的强行输出,限制了原著中对于历史细节的刻画,和复杂人性的雕琢。
因为原著本身足够厚重且足够严谨,剧情中的起承转合草蛇灰线其实更适合以长剧的篇幅去点滴铺陈,此外原著中有很多神完气足的出场人物,他们各自有不同的阶级属性和身份背景,也更适合长剧去刻画,更为明显的是,竖屏短剧本就难以拍摄大场面,所以宏大的朝堂,残酷的战场都无从展现。目前这个短剧版本的《冒姓琅琊》因为要适应短剧讲故事的节奏,突出短剧“下钩子”的爽点,就免不了削足适履,因而更像是一部带观众来了解南朝历史的视频版教科书。
无论如何,《冒姓琅琊》终于不再套用“穿越之后演古偶”的一贯路线,让穿越剧来了一次自内而外的系统升级。其中大量有知识密度的史料考据和文史常识,又能让观众来一次充满爽感的观剧体验。然而更大的希望是,《冒姓琅琊》的文本其实更适合用长剧去拍摄,如果有幸改编成功,那么将是对文史爱好者更大的馈赠。
待播待拍历史题材类长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