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琴弦断的裂帛之声划过剧场,仿佛划开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时空帷幕。
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的新编传统京剧《楼台断琴》,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王魁负桂英的经典故事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新声。
这部作品,既不是越剧《情探》,又不是京剧《打神告庙》《义责王魁》,它是它自己,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,更是一次大胆的艺术突围。
新编传统京剧《楼台断琴》

01「新编古韵」 传统经典,当代新编 //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爱情
故事围绕着女主角敫桂英和男主角王魁展开,是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爱情。
敫桂英善良且深情,在王魁落魄之时雪中送炭,以琴寄情,期望能与他携手共度一生。然而,王魁却在功成名就后,以信负心,背叛了两人的感情。
从雪夜相救时的温情脉脉,到断琴沉海时的决绝悲痛,两人的命运在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被无情地拉扯。

这样的故事框架,虽脱胎于经典,却在当代视角的审视下,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爱情的脆弱,让观众在为剧中人物命运感慨的同时,也不禁反思当下的情感与价值观。
02「构思巧妙」 一琴一念,照见人心
在情节设置上,《楼台断琴》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古琴为主线,这一巧妙的构思堪称神来之笔。

“抚琴遥祭”时,敫桂英对过往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在琴弦间流淌;
“弹琴表情” 则是敫桂英向王魁倾诉爱意与期盼的时刻,琴声如泣如诉,饱含深情;
“泪别赠琴”时,琴又成为了两人曾经爱情的见证,承载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;
“逃路丢琴”则象征着王魁彻底抛弃了过去的感情,也预示着这段爱情的彻底终结。

这些情节如九曲回环,将人物的命运起伏与情感裂变细腻串联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内心世界,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03「守正出新」 古韵今声,直抵人心
古琴作为全剧的灵魂意象,其命运与女主角的命运相互映照。从最初的以琴寄情,到最后的断琴沉海,每一次琴声响起,都是人物命运的转折。
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,让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意味——断的不是琴,是情;沉的不是琴,是心。


音乐作为京剧的灵魂之一,在《楼台断琴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。
作曲家朱绍玉的“四好”理念——好听、好看、好玩、好有意义,在音乐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在严格遵循京剧唱腔规范的基础上,巧妙融入现代音乐元素。特别是核心唱段,既保留了古典韵味的醇厚,又具备了穿透当代观众情感的力量。

04「袖舞传神」 以水袖为笔,绘人物之心
《楼台断琴》在传承京剧传统技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努力,尤其是对《打神告庙》里敫桂英水袖功夫的继承,堪称典范。

《打神告庙》作为经典的京剧剧目,其中敫桂英的水袖功夫令人拍案叫绝。
演员通过对水袖的精湛运用,将敫桂英的悲愤、绝望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单抛、双抛、抖袖、打袖、翻花水袖、下腰水袖等技巧层出不穷,动作由慢渐快,由小到大,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情感画卷,步步紧逼,扣人心弦,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,深切地感受到敫桂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。

而《楼台断琴》中的敫桂英,同样将水袖功夫运用得恰到好处。
在面对王魁的背叛时,她的水袖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猛烈挥舞,表达着内心的愤怒与不甘;时而又缓缓垂下,轻轻抖动,诉说着无尽的悲伤与哀怨。
这些水袖动作,不仅是对《打神告庙》水袖功夫的传承,更是根据《楼台断琴》的剧情和人物特点进行了创新和发展,使其更加贴合这部剧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。
05「珠联璧合」 承程式之韵,演当代之情

主演吴琼和霍敏的精彩表演,也为《楼台断琴》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吴琼出生于青海牧区,她对京剧的热爱犹如高原上的格桑花,热烈而执着。
2017 年,她正式拜师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、荀派传承人孙毓敏先生门下,成为孙先生第 96 位入室弟子。
在荀派艺术的熏陶下,吴琼将荀派的“娇、憨、灵”融入到《楼台断琴》中敫桂英的角色塑造中。她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、每一个动作,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表达。
当她抚琴时,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让人看到了敫桂英对爱情的憧憬与期待;当她得知王魁背叛时,那悲痛欲绝的表演又让观众感同身受,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悲伤的爱情故事之中 。

霍敏作为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副团长,他饰演的王魁同样可圈可点。
他始终坚持“深扎青海热土,坚守戏曲初心”的职业信念,以细腻传神的表演诠释角色。他将王魁从一个落魄书生到负心汉的转变演绎得十分自然,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既恨又怜。
在与吴琼的对手戏中,两人配合默契,将敫桂英与王魁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对真实的恋人在命运的捉弄下渐行渐远。
京剧《楼台断琴》最重要的意义,在于它展现了一代代艺术家扎根高原、传承国粹的使命担当。

从《藏羚羊》到《生如夏花》,从《七个月零四天》《长空烈焰》再到这部《楼台断琴》,青海的京剧人用七十余年的时间,探索着一条属于西部京剧的独特道路。

当大幕落下,断琴沉海的那一刻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古典悲剧的终结,更是一种艺术传承的新生。
这部剧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根脉如何深扎,又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枝叶如何向着当代的天空生长。
《楼台断琴》的成功,不在于它完美无缺,而在于它勇敢地架起了一座桥梁——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沟通着传统与现代,也让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,在青海高原绽放出独特的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