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5电影网专稿几天前,沪语电影在上海开启点映。尽管排片率仅为2.2%,却贡献了13.2%的票房占比,成为继后又一部引发关注的沪语电影。

不少观众评价该片“烟火气十足,海派腔调拿捏到位”、“感触最深的就是真实”、“具有地域特色,但无地域壁垒”。这部聚焦上海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作品,如何既能引发本地观众共鸣,又能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?

本期《》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江逐浪,与我们共品这碗热气腾腾的《菜肉馄饨》。

沪语群星:三代演员共塑上海腔调
影片汇聚了老中青三代上海演员,构成了丰富的表演层次。
周野芒在片中延续了上海“爷叔”的形象,从《爱情神话》中的老乌到本片中的老汪,越发贴近生活,宛如身边的邻里大叔。

潘虹则以其干练气质,再次塑造了经典的上海女性形象;而所展现的泼辣与精明,也生动呈现了上海女性的另一面。


最令江逐浪期待的是沪剧名家茅善玉的出演。“师从丁是娥——1940年代上海人心中的女神。到了我们这一代,茅善玉则成为了经典的本地文化代表。”

为了这部电影,原本擅长老派沪语的茅善玉还特意学习了不少新上海话,如“接翎子”(接话茬)等在沪剧中不会出现的表达。

有观众评价:“影片虽然比不上《爱情神话》的当代新鲜感,但它有着更朴实平实的上海人情味。中老年视角很好,有种纪录片的感觉,全程有笑有泪,温情满满。”

方言魅力:上海风情如何引发全民共鸣
近年来,沪语电影屡获市场认可,非但没有劝退外地观众,反而让更多人感受到浓郁的上海风情。
江逐浪认为,大部分观众对方言电影的接受度其实很高。“我们看过许多川渝、陕西、东北方言的电影,并不排斥。因为方言中有些表达,用其他语言难以准确传达。”


以上海话形容“傻”为例,“戆蠹”和“寿头”有着微妙区别。这种微妙之处会让本地观众会心一笑,而外地观众则会因陌生和新奇产生好奇。“陌生新奇是引起观众好奇的重要手段。”江逐浪说。

方言电影既能探索全新表达领域,也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与影片中的文化特性进行沟通协调。地域特色越鲜明,反而越能抵达普世的情感内核。
菜肉馄饨:舌尖上的上海人情味
作为贯穿全片的元素,“菜肉馄饨”不仅是影片的片名,更是上海文化的象征。
江逐浪介绍,在上海人心中,馄饨地位十分特殊。菜肉馄饨的“菜”通常只有两种——荠菜或青菜,年三十晚上敲钟那一刻,上海人都要吃馄饨。

除此之外,在上海弄堂文化中,一家包馄饨,往往会给邻里都送上一碗。因而馄饨既是地域文化的代表,也是人情文化的象征。

“馄饨就是这样,有咸有淡,如同人生。当你吃馄饨时,咬破馄饨就是咬破‘混沌’,是对人生的一种通透。”江逐浪说:“《菜肉馄饨》这个片名巧妙地将乡音与乡味结合在一起。在这个普遍充满乡愁的年代,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乡音和乡间小吃。影片将这些元素深深植入乡土之中,更好地展现了当地人的精神面貌。”

影片通过一碗普通的菜肉馄饨,呈现出上海人即使在庸常日常生活中,也要为自己“留一块关于美的净土”的生活态度。这种渗透在日常中的“乐胃”(舒适)哲学,或许正是海派文化最动人的精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