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1日晚,湖南卫视首播了《声生不息·华流季》。从第一期内容来看,这一季的主题聚焦于华流音乐在全球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力。与以往的音乐综艺不同,《声生不息》通过音乐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,实际上相当于用歌曲撰写文化论文,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音乐节目无法触及的高度。
首期节目通过经典影视剧歌曲为素材,探讨华流音乐的全球传播。许多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影视剧片段,唤起了深刻的情感回忆。对很多人而言,这些剧集不仅是时代的印记,它们的主题曲早已融入观众的音乐记忆中。因此,许多人觉得这一期节目既好看又好听,情感和回忆的双重激荡让人深受感染。

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流行音乐,节目展示了华流音乐的全球影响力,尤其是加入了丰富的非音乐元素,使得《声生不息》独特的“以歌曲写论文”的形式更加鲜明。对于中国观众来说,聆听熟悉的歌曲并看到华流在全球的深远影响,几乎是一次听觉与情感的双重共鸣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声生不息》在这种“以歌曲做论文”的表现手法中,注重体现的是一种贴近生活、关注普通百姓的视角。例如,尽管节目展示了全球华人华侨的生活场景,但镜头对准的却是唐人街等街头巷尾的日常,而非浮华的上层社会。这种平民化的呈现方式,使得绝大多数观众能更好地产生共鸣。
该节目中的许多细节也贯彻了这种平民化的设计。比如,歌手们演唱完毕后并没有回到豪华的后台,而是与主持人何炅一起坐在台下,和观众们一同欣赏接下来的演出。这样的设计让整个节目显得更加贴近生活,仿佛一场温暖的叙述,娓娓道来,风格亲切自然。

回忆起《声生不息》曾在“港乐季”中采访一位香港文化学者,当时节目提了一个庞大的问题,而这位学者的回答却是“我不知道”。几年后,这位学者不幸去世。节目保持着原封不动的呈现方式,将这一回答也一并呈现出来,这本身便是一种独特的论述态度。
作为一档全民音乐综艺节目,《声生不息·华流季》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庞大的议题,节目也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叙事态度——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可以不断接近答案,但始终提醒观众这些答案并非最终结论。通过“以歌曲做论文”的形式,难免会有所疏漏,因此持有“我不知道”的态度,反而更能显示出对观众的尊重与责任。

从收视数据来看,酷云的数据显示,《声生不息·华流季》在卫视同档期节目中占据第一的位置,并在晚间黄金时段获得了最高收视。尽管芒果TV已提前上线几小时,湖南卫视的电视播出并未影响观众的观看热情,反而显现了大屏幕观看音乐综艺的优势。

在观众评价方面,豆瓣等平台对该节目的评价也很高,许多人认为它依然是音乐综艺中的顶尖之作。不过,也有一些观众对阵容表示不满,质疑某些歌手未出现在节目中。但要知道,节目才刚刚开始,不必过于焦急,歌手的邀请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