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负众望,他真的做到了!
从逆境中崛起,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的科研工作者,庞众望的经历,是多少人励志的楷模。
26岁的他不仅成为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,这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,在央视的舞台上,他与白岩松的一番交流,也收获了不少的点赞。
再登央视,庞众望再获殊荣
8月16日晚,2024年度《感动中国》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举行,庞众望以其励志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贡献,荣获年度人物称号。
这份荣誉,既是对其个人努力的肯定,亦是对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认可。
颁奖现场,伴随着庄重而真挚的颁奖词:
“背影留给坎坷,笑容交给阳光,名字里写着责任,步履中充满力量”
庞众望的成长故事再次感动了无数人。
与白岩松对话
在颁奖典礼现场,白岩松与庞众望展开了一场深刻的交流。
当谈及他的名字“众望”是否成为一种压力时,庞众望坦诚道:“一开始是有压力的,但现在我已经放得下了。”
而且他在清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有边界的,他认为每个人要在能力边界内做得更好。
他的坦然与成熟,也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。
同时面对白岩松的提问,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目标,他现在最想做的,就是努力把科研做好,向所有人展现中华儿女骨子里的韧性和奋进。
“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,我皆会坚定不移地前行。”
这一番话不仅回应了外界对他的期待,也透露出他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肩负的时代使命。让不少人为之动容。
逆境成长
庞众望的童年满是苦难,他生于贫困家庭,父亲因病丧失正常交流能力,母亲下肢瘫痪在床,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。
在这种环境之中,他始终秉持乐观态度,甚至在采访里坦言,觉得自己比很多孩子更为幸运:
“我的妈妈一直陪伴在我身旁,我随时都能看到她的笑容。”
庞众望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,小小年纪便学会捡垃圾来维持家用。
高考前的几年,他更是夜以继日地学习,没有玩具、没有游戏,但有一个清晰的梦想,那就是证明自己,改变命运,让母亲过上好日子。
2017年高考,他理科取得684分的优异成绩。凭借清华“自强计划”加分,总分达744分,最终被清华录取,成绩卓著。这一年,对于庞众望而言,无疑是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。
他顶着压力进入清华,逐步适应新的学习节奏,不断自我突破,并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阶段学习,升入博士研究生。
科研报国,兑现母亲心愿
庞众望在学术研究上的专注与成果为他赢得了更多肯定。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网络信息感知。读博期间,他发表了多篇SCI论文,且荣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。
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他的学术能力,也印证了他从小立志“用科学改变未来”的梦想。
每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如此高强度的学术研究时,庞众望总是提到他的母亲。母亲庞志芹曾在生前告诉他:“人要往前看,笑对生活。”
如今,庞众望用行动践行了母亲的教导,不仅通过努力为家庭带来了改变,更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榜样。
不忘初心
庞众望的名气日益高涨。有消息表明,他凭借科研成果斩获300万元奖金,并将这笔奖金捐赠给了教育机构。
对此,庞众望也郑重的辟谣了,说这些传言纯属子虚乌有。他在公开场合解释,自己从未获取巨额奖金,更未曾设立教育基金。
庞众望除致力于学术研究之外,还踊跃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。今年5月,他还受聘担任家乡吴桥县的文旅形象大使,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他的努力也吸引了国内各界的关注,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榜样。
庞众望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他的学术成就,更源于他发自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。在颁奖典礼上,他激励同龄人:“科研报国,乃是吾辈之人的时代使命!”
抓在自己手里的科技才是保障,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可能是威胁。这些话语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,彰显出他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科学发展深邃的认识。
结语
庞众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,也以勤奋和智慧践行了“科研报国”的使命。从贫困的小村庄迈进清华园,自坎坷的童年成长为领域先锋,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正如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说:“名字里写着责任,步履中充满力量”。
庞众望正以坚定的信念不负众望,砥砺前行。未来充满希望,他的科研之旅宛如一座精神灯塔,将为众多年轻人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信息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