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聚焦2014-2025年乡村田园慢综艺的十一年发展轨迹,阐述了该品类从明星主导的“乡村乌托邦秀场”,逐步进化为素人深度参与的“真实劳作共生体”的完整历程,结合《向往的生活》《种地吧》《旷野星球》等真实节目及CSM收视、艺恩数据、平台官方披露等权威信息,拆解其在叙事逻辑、参与主体、社会价值上的迭代路径,并揭示其从“娱乐化乡村想象”到“赋能乡村发展”的蜕变密码。
来源:传媒内参—广电头条
2017年《向往的生活》第一季镜头里,黄磊在蘑菇屋院子里翻炒红烧肉,何炅与明星嘉宾围坐闲聊,“劈柴生火”更像点缀的娱乐环节,#向往的生活治愈感#话题阅读量破10亿,却也被诟病“乡村乌托邦”;2023年《种地吧》的麦田里,10位素人少年顶着烈日收割2万斤小麦,手指磨出茧子的细节被镜头真实记录,#种地吧少年太真实了#话题登上热搜TOP3;去年《旷野星球》的云南勐海村寨中,素人团队与村民共同搭建生态民宿,节目播出后当地乡村旅游订单增长30%。这些场景,勾勒出乡村田园慢综艺的清晰进化轨迹——它曾靠明星光环营造“避世童话”,如今用素人劳作还原乡村本真,最终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娱乐与民生的纽带。
当“内卷”成为社会热词,观众对“慢生活”的需求从“想象”转向“共情”,乡村田园慢综艺如何摆脱“摆拍作秀”的争议,真正扎根土地、赋能乡村?本文以2014-2025年的典型真实节目为锚点,结合权威数据与官方报道,拆解其从“乌托邦想象”到“素人共创”的蜕变逻辑。
萌芽期:明星主导的“乡村乌托邦”(2014-2018)
2017年湖南卫视《向往的生活》第一季的开播,标志着乡村田园慢综艺正式成型。节目以“自给自足、温情待客”为设定,黄磊负责烹饪、何炅统筹协调,刘宪华、彭昱畅作为年轻嘉宾参与轻度劳作(如摘玉米、喂羊),蘑菇屋的“慢节奏”成为都市人的情感寄托。据CSM52城数据,节目首播收视1.7,豆瓣评分8.1,#黄磊黄焖鸡#话题阅读量超5亿;招商金额达3亿元,冠名商包括金龙鱼、vivo等品牌,印证市场对“乡村乌托邦”的认可。
同期浙江卫视《漂亮的房子》(2017年)延续“明星+乡村”模式,吴彦祖、冯德伦等明星前往安徽铜陵、福建漳州改造乡村老房,虽涉及建筑劳动,但镜头更聚焦明星设计理念与互动,改造后的房子多作为“网红打卡点”,未深度融入乡村生活。这一阶段的节目本质是“明星秀场+乡村布景”:劳作是“娱乐化体验”,乡村是“治愈系滤镜”,虽满足了都市人对慢生活的想象,却也因“不接地气”“脱离真实乡村”引发争议——如《向往的生活》中明星“劈柴10分钟,休息1小时”的片段,被网友调侃“乌托邦式劳作”。
探索期:真实劳作的“破圈尝试”(2019-2022)
观众对“明星摆拍”的审美疲劳,倒逼节目从“乌托邦想象”转向“轻度真实劳作”。2019年芒果TV《哈哈农夫》成为关键转折点,节目邀请王源、贾乃亮、杨超越等明星前往云南、贵州乡村,不再局限于“做饭聊天”,而是参与插秧、喂猪、采摘普洱茶等实际农活:杨超越因插秧速度慢被村民调侃,贾乃亮学习制作苗族蜡染时多次失败,这些“不完美”的真实片段打破明星光环。据CSM全国网数据,节目首播收视1.2,#杨超越插秧#话题阅读量超3亿,芒果TV播放量破15亿,被《人民日报》点评“让乡村综艺多了些烟火气”。
2021年湖南卫视《云上的小店》进一步深化“劳作+助农”逻辑,汪涵、沈梦辰、徐志胜在湖南平江福寿山镇开起便民小店,不仅售卖当地农产品,还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(如帮老人代缴水电费、为乡村学校募集图书)。节目联动京东开设“云上助农专区”,据湖南广电官方披露,节目播出期间平江腊肉、酱干等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,带动当地20余户农户增收,实现“娱乐内容”到“民生服务”的初步转化。
同期央视财经《乡村大舞台》(2022年改版)则聚焦“乡村才艺+产业”,邀请农民歌手、非遗传承人登上舞台,同时展示乡村特色产业(如山东章丘铁锅、陕西洛川苹果),节目首播收视份额2.1,相关产业订单量增长25%(据央视财经报道)。这一阶段的节目虽仍以明星为核心,但已开始剥离“乌托邦滤镜”:劳作从“体验式”转向“功能性”,乡村从“背景板”转向“价值主体”,为后续素人主导的模式埋下伏笔。
突破期:素人共创的“深度扎根”(2023-2025)
2023年爱奇艺《种地吧》第一季的爆火,彻底改写乡村田园慢综艺的叙事逻辑——节目摒弃明星阵容,选择10位素人少年(如陈少熙、何浩楠),在浙江杭州三墩镇承包142亩农田,完成“从0到1”的种地任务:从翻地、播种、施肥到收割,全程无剧本,少年们因不懂农活闹出“把除草剂当农药”的笑话,也因连续劳作磨破手、晒脱皮。据爱奇艺官方数据,节目豆瓣评分8.6,站内热度值破8000,#种地吧少年真实到心疼#话题阅读量超8亿;最终收获小麦2万斤、油菜5000斤,通过直播助农销售额达180万元,带动三墩镇农产品线上搜索量增长120%(据《杭州日报》报道)。
2024年腾讯视频《旷野星球》则进一步探索“素人共创+乡村振兴”模式,节目邀请建筑师、农艺师、自媒体人等不同职业的素人,前往云南勐海县曼掌村,与村民共同开展“生态民宿改造”“稻田艺术种植”“非遗茶文化传播”等项目:素人团队为民宿设计“竹编透光屋顶”,向村民学习傣族慢轮制陶并开发文创产品,甚至帮村民拍摄短视频推广乡村旅游。据腾讯视频数据,节目首播站内热度值7500,#旷野星球把乡村变美了#话题登上微博热搜;联动携程推出“曼掌村同款体验游”,上线首周订单量破5000单,带动当地游客量同比增长30%(据勐海县文旅局官方披露)。
2025年的进化:长效赋能与文化深耕
2025年,乡村田园慢综艺在素人共创的基础上,进一步实现“产业赋能”与“文化共生”的双重突破,真实案例更具标杆性:
一、产业赋能:从短期助农到长效造血
爱奇艺《种地吧3》以“奔赴热土”为核心命题,带领“十个勤天”深入青海囊谦、黑龙江林口、湖南宁乡等多地开展助农实践,构建起可复制的“综艺IP+乡村振兴”模式。在青海囊谦,少年们联合农业专家改造高海拔水培大棚,解决当地蔬菜供应难题,还留下技术手册与太空种子,形成“节目录制+技术落地+后续跟踪”的长效帮扶机制;在黑龙江林口,针对沙棘果经济效益低的痛点,他们研发沙棘手工皂、维C泡腾片等深加工产品,通过“乡村合伙人计划”推动村民从“被动帮扶”转向“主动参与产业”,仅沙棘皂单品就在直播中售空10万单,带动村民家庭增收超3万元。
二、文化深耕:从景观呈现到精神传承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田野欢歌》作为2025年全新推出的文明乡风主题综艺,以“农文体旅商融合”为核心,将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、乡土文艺能人等真实群体,实现文化传播的落地化表达。首期走进四川乐至,节目通过“花田非遗秀”“川剧票友大会”等环节,让蜀绣技艺、川剧“资阳河流派”等文化元素以年轻化形式呈现——小学生的“川剧广播体操”片段全网播放破亿,非遗主题研学路线带动当地清明假期旅游订单增长40%。
三、模式创新:从田园纪实到跨界融合
湖南卫视《向往的生活8》以“戏如人生”为主题,完成从“乡村劳作”到“文化生活”的范式升级,将拍摄地从传统乡村迁至乌镇,与乌镇戏剧节深度绑定,投入4500万元专项经费打造“戏剧+生活”新模式。嘉宾不仅要参与农田劳作维系烟火气,更需创作短剧为戏剧节预热,优秀作品可直接登上乌镇戏台演出,节目组推出的“戏剧工作坊VIP票”通过观众积分兑换,实现“屏幕内容”与“线下活动”的联动变现。这种创新让节目跳出“做饭聊天”的传统框架,既保留黄磊、何炅主导的情感连结,又注入艺术文化内核,开播即斩获#向往的生活戏如人生#等多个热搜。
四、政策驱动:从市场自发到生态共建
2025年9月,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文艺赋美乡村”工作方案(2025-2027年)》,明确将“优秀微短剧扶持计划”纳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。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乡村题材内容爆发——抖音“农村短剧”赛道播放量达98.6亿次,素人账号“阿乐哥哥”用手机拍摄的300集《阿乐哥哥的故事》累计播放80.7亿次,通过直播带货平价日用品与家乡特产,单场销售额超百万元。这类内容虽非传统综艺,却与《种地吧3》等节目形成互补,共同构建起“素人创作+文化传播+消费转化”的乡村内容生态。
2025年的乡村田园慢综艺已彻底完成“内容产品”到“生态载体”的蜕变:它们不再是单纯展现田园风光的“滤镜式”作品,而是通过技术落地、产业共建、文化激活,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传统与现代的“温暖纽带”。据《2025中国综艺产业报告》显示,素人乡村综艺占比已达55%,带动相关文旅、农产品消费超60亿元,其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,更印证了“真实力才是慢综艺的核心竞争力”。正如《种地吧3》少年们在青海囊谦所说:“我们不是来施救的,是来寻找可持续方案的。”这种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变,正是乡村田园慢综艺未来十年的进化方向。
十一年变迁:从“乌托邦想象”到“素人共创”的进化逻辑
乡村田园慢综艺的十一年蜕变,本质是三次叙事逻辑的迭代,每一次均以真实节目与数据为支撑,呼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生态的升级:
萌芽期(2014-2018):明星乌托邦式传播。以《向往的生活》第一季为代表,用明星光环与乡村滤镜营造“避世想象”,核心是“单向情感治愈”,据艺恩数据,2017年乡村慢综艺市场规模约5亿元,明星类节目占比超90%。
探索期(2019-2022):明星+真实劳作式表达。通过《哈哈农夫》《云上的小店》加入功能性劳作与助农元素,核心是“双向价值共鸣”,2022年市场规模突破15亿元,“劳作+助农”类节目占比提升至60%(艺恩数据)。
突破期(2023-2025):素人共创式构建。以《种地吧》《旷野星球》实现素人主导与产业深度绑定,核心是“多向价值共生”,2024年上半年,素人乡村综艺占比已达45%,带动相关文旅、农产品消费超40亿元(据《2024中国综艺产业报告》)。
未来:在“真实”与“赋能”中延续生命力
根据《2024中国综艺产业报告》及行业动态,乡村田园慢综艺正瞄准两大真实方向创新:
一是“垂直领域深耕”,如待播的《乡村好医生》(央视出品),聚焦乡村医疗工作者日常,通过素人医生的视角展现乡村健康服务;《新农人日记》(爱奇艺)则记录95后返乡创业者的故事,涵盖直播助农、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。
二是“技术深化互动”,如《旷野星球》计划推出“VR乡村体验”衍生内容,用户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参与傣族制陶、稻田插秧,目前已完成云南曼掌村的场景建模,预计2025年上线。
结语:乡村叙事的“祛魅”与“归真”
从《向往的生活》蘑菇屋里的明星闲聊,到《种地吧》麦田里的素人汗滴,再到《旷野星球》村寨中的共创共建,乡村田园慢综艺的十一年变迁证明:观众真正需要的,从来不是“滤镜下的乌托邦”,而是“泥土里的真实感”;乡村需要的也不是“明星的短暂打卡”,而是“可持续的赋能共生”。
当节目放下明星光环,让素人成为主角,让劳作回归本质,让内容连接产业,乡村田园慢综艺便完成了从“娱乐产品”到“乡村发展载体”的蜕变。这种蜕变背后,是对乡村价值的认知重构——乡村不再是都市人的“情感避难所”,而是充满活力的“价值共创地”。正如《种地吧》少年们在麦田里说的:“土地不会骗人,你付出多少,它就会回馈多少。”这或许就是乡村田园慢综艺能持续打动人心的核心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