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开分了——
豆瓣7.4分,IMDb4.9分。
这是外网的抹黑?
未必。
同样是爱国主旋律,IMDb会给《南京照相馆》打出8.1分。
我一口气看了两遍《浴血和平》,越看越觉得问题多。
没有拍好李晓和林月明,是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。
两人的戏份最多,然而,她们俩却没有高光时刻。
停战协议签订后,林月明悬着的心,终于放下了。
林月明躺在病床上,告诉李晓:你是我生命最后日子里陪伴我的人。
李晓也告诉林月明:你才是,在我丧失了父兄的痛苦中,一直陪伴我的人。
观众都知道,林月明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。
然而,看到李晓哭,我却不会落泪。
为什么?
因为林月明当不起李晓的称赞。
打个比方讲,两人关系中的情感账户中,没有足够的存款。
这种存款上的不足,在李晓个人成长线上尤为明显。
影片开头,杨三弟告诉李晓,没有找到李晓父亲李尹默。李晓很失望,但还是说:“只要没找到遗体,就不能证明我爸牺牲。”
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,这是李晓的坚决。
后来,孙醒见李晓,表示也相信李尹默已经牺牲的事实。
李晓不信战损员的话,却信孙醒的话,这是李晓的爱情。
这个解释合情,不合理,因为它破坏了影片开头建立的戏剧张力。
去前线更可能知道李尹默的下落,在代表团则缺少这种可能,这是李晓的认知。
如果《浴血和平》一直让李晓保留“不相信李尹默牺牲”的信念,她的人物弧光会更动人。
一边是父女情深,一边是家国情怀,手心手背都是肉,这种情感张力会格外动人。
李晓两次提出要去前线。
第一次是初次见林月明时,结果大领导一句“好好干”,她留下了。
在这里,林月明对李晓的改变为0。
第二次,李晓得知孙醒死后,她再次说要去前线,要为爸爸,哥哥,孙醒这样的人报仇。
林月明就说两字“理解”。
请问,她理解啥了?
真正的理解是诚恳的引导和慰藉,而只有理解两字的回应,更像是为了避免冲突的敷衍。
如果让我写这段戏,我会加上一段——
李晓,我们这里不是前线,但你要知道,代表团比前线更重要,因为我们是和平的使者。你和我所做的工作,就是为了让你爸,你哥,孙醒代表的更多人的牺牲有价值。
该有的精神交流,它没有,该出现的灵魂碰撞,它更没有。
林月明当然是富有爱国情怀的优秀女性,她值得钦佩。
然而,我们看不到林月明对李晓的关心。
要知道,动人的亲密关系,一定是双向的。
在影片中,李晓对林月明的付出,远远大于林月明对李晓的关心。
影片有个细节,林月明的肿瘤细胞已经转移了。
林月明对站在病床旁的李晓说:“你要离开代表团的事情考虑得怎么样了?”
李晓说不走了。
直属领导病倒,李晓如果还要走,肯定会背负更多的道德包袱。
两人释放的爱不对等,因此,李晓对即将死去的林月明的话,更像是高情商发言,而不是发自真心。
本该催泪的高光时光,终究差了一口气。
归根结底,这就是《浴血和平》的大问题,它会拍细节,却不会拍人物关系。
怎么理解呢?
比如林月明爱抽烟,就是个好细节。
影片开头,李克农问林月明:小林,你也抽烟。
林月明解释道:坏习惯。
李克农和林月明是老熟人,因此会叫她“小林”。
他诧异林月明也抽烟,说明在1946年时,两人一同工作时,林月明是不抽烟的。
林月明知道抽烟是坏习惯,却不戒烟。原因只有一个,林月明需要抽烟来缓解疼痛。
耐人寻味的是,此前,代表团迎接李克农他们时,李克农问林月明,身体怎么样?
林月明说“挺好。”
在林月明发病前,我们就能通过抽烟的细节,来看到林月明坚强不屈,乐观隐忍的性格。
林月明临终前,还让李晓给她点烟,她的身体应该很疼。只是,她依旧柔声细语。
这是她的坚韧和温柔。
然而,我们很难相信,这是担心李晓担心,所以林月明故作轻松。
因为在此之前,林月明对李晓的好,只是停留在工作层面的宽容,她缺乏一次突破上下级界限的、具体的、只为李晓着想的行动。
举个例子,林月明要求做和平鸽造型。
李晓坐在一边,一肚子气,而后林月明知道李晓的哥哥牺牲了,她和美军有太多仇恨。
林月明动情地说“我会记住你哥的故事。”
我在刷第一遍时,听到林月明说的那句话,我想这会是个爆点。
看完后,我都没有发现林月明记得,我还以为是我看漏了。
看第二遍,林月明确实没有提。
浪费啊!
李晓对和平鸽的抗拒,是她内心创伤和国家任务直接且感性的冲突。
林月明对李晓说的话,标志着她是把李晓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战友来对待的。
因为剧情再无呼应,那么,它就变成了一种字面意义上的安抚,而非真挚动人的情感连接。
如果《浴血和平》能安排这样一个情节:在某次与美方的非正式交流中,林月明并非为了谈判策略,而是纯粹作为一位同胞,郑重地向对方提及这场战争给无数像李晓这样的女孩子带来的创伤,那么“记住”才有了重量。
比如,林月明因为姚庆祥之死,痛斥美方代表。
而李晓会通过这个行动明白,自己不是一个只为了完成任务的翻译人员,她也是个有血有肉,有家族伤痛的人。
人物形象好写,人物关系太难。
《浴血和平》用一支香烟,写出林月明的精神特质。然而,它却没有写出林月明和李晓应有的情感关系。
失去父亲和哥哥的李晓,是可以把林月明当母亲来爱的。而林月明却没把李晓当女儿来对待。
于是,我们看到,李晓留在代表团,是李克农的命令和林月明的病情,而不是她发自内心主动留下的。
李晓对父亲活着还是死去的心结,被粗暴地解决,她是一个为了完成爱国任务的纸片人,而不是一个有青春个性,甚至贪嗔痴的青少年。
想起多年前,编剧芦苇说过,《霸王别姬》成就高,就是因为陈凯歌没有做编剧。
而在《浴血和平》中,陈凯歌不仅仅当导演,也做编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