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上甘岭》刚开播的时候,我就在追着看,当时给人的感觉,就是一部战争巨制,前面这几集基本上从头打到尾,从小规模的战斗比如连排一级对阵地的防守,到侦察观察抓舌头,事无巨细。
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,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,能把这些细节,呈现得这么完整真实的。
所以一看《上甘岭》,立马就迷上了,妥妥的下饭剧,每天都等着更新。
没想到,每一天,每一集,好多的情节,都给我感动哭了。
一来,很少看到一部剧中,有那么多曾经听说过,很熟悉,但没能直观呈现的场景,这次在《上甘岭》中,都拍了出来。
二来,剧中的不少亮点,既符合历史史实,又有深刻的民族情感烙印,让人忍不住流泪,也忍不住感叹,先辈们的不容易。
今天,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发现的六处细节亮点,这些是《上甘岭》成为剧王的绝对底气!
细节一、强横的开局谈判
在开始的板门桥谈判中,美国人丝毫没有展现出诚意,而且被曝出虐待战俘,伪造书信等等恶劣行径。
事实上,美军虐待、强暴战俘,用战俘做医学实验,射杀战俘等行径层出不穷,劣迹斑斑,这是国际公认的,在《上甘岭》中,导演专门对这些细节做了呈现,也符合历史真实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美国人不占理,临了走的时候,还要扔下狠话:
让大炮和炸弹去辩论吧!
足见美国人的嚣张,这么多年来,他们的嘴脸,其实从来都没有变过。
细节二、身体和汽车的比喻
秦基伟在和段显峰辩论的时候,段显峰提到,有个美国教授告诉自己,每个人都要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汽车。
这话遭到了秦基伟的反对,因为彼时,美国工业能力强大,美国人只要用两个月工资,就能购买一辆二手的福特汽车。
而当时的中国,甚至都没办法造出自己的汽车,更别说买了。
这段对话,一方面是凸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中国和美国之间及其不平衡的工业发展水准。
另一方面,也是秦基伟在教育段显峰,举例要恰当,比喻要通俗。
也是在侧面提醒他,来到中国,说话做事一定要符合我们自己的国情,包括战斗在内,不能拿来主义。
细节三、军长的前线日记
《上甘岭》中,王雷饰演的角色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三兵团十五军军长,秦基伟。十五军是坚守上甘岭的主力部队,也是《上甘岭》呈现的核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军长,在真实的历史中,秦基伟将自己战斗的过程,详情,点点滴滴和战略战术,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,“秦基伟日记”的手稿,至今看来,依旧熠熠生辉。
读完真实的日记,再看《上甘岭》中的剧情,几乎和史实一一对应。
比如在秦基伟日记10月14日的纪录中,秦军长写道“水无常势,兵无常情,用兵的人时刻都在考虑出敌不意的动作。只要我们有了准备,敌人从任何方向发动进攻都会失败。我始终立于主动。”
剧中,我军摸不清美军的进攻方向,就是用分别在五圣山和西方山部署兵力,做万全准备的基础上,与美军斗智斗勇的。
另外,在10月16日的日记中,秦军长写道“他们在连续打退敌人进攻的战斗中,人员负伤甚至牺牲,表面阵地工事被敌人占领之后逼迫转入坑道继续顽抗”。
而在剧中,承受了大量火炮的志愿军战士,刚开始就在山头阵地进行反击,当敌人冲上来后,则转入坑道进行残酷的肉搏战,段先锋看到坑道内的残值断臂和受伤的志愿军战士,心痛不已,但秦军长告诫过他“不许退,不许死,不许哭”。
讲道理,看战争剧这么多年,没看到过这么细致,这么真实,与历史结合这么紧密的作品,相比于前三集,第四五集越看越激烈,越看越精彩,越看越能体会到《上甘岭》主创的良苦用心,及它本身的剧王潜质。
当面对侦查回来的战士,秦基伟强忍泪水,说的那句“就算15军打到一兵一卒 上甘岭也绝不后退”,才是我志愿军,真正的钢铁意志与精神的体现。
细节四、熟悉又陌生的邱少云
对邱少云,我们再熟悉不过。
《上甘岭》中,对这位英雄,也做了特别呈现。
让我感动的,是电视剧对他的呈现方式。
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,邱少云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,是志愿军真正的英雄。
但在电视剧中,却没有用多少刻意煽情的手法,而是只通过战友的视角,去静静纪录了,邱少云从身体稻草被点燃,到牺牲的全过程。
整个过程,看得我牙齿都咬痛了。
镜头语言越平淡,这种痛就越强烈。
因为《上甘岭》让我们发现,这样的英雄之所以伟大,但当战友起身冲锋的时候,甚至都没空看他一眼。
也说明,像邱少云这种牺牲,在当时的战场,太常见了,虽然痛,虽然揪心,但战友能做的,也只能是化悲愤为力量,继续冲锋。
不大书特书,保持平视,反而是对英雄最大的尊重,也是看《上甘岭》,对我最大的教育。
细节五、五圣山和西方山的虚实智斗
之前看战争片,基本上都是狂轰滥炸,但《上甘岭》说明白了我军和美军之间的战术和智斗,看得十分过瘾。
两军围绕的核心议题,其实是五圣山和西方山,到底哪个才是主攻方向。
美军为了掩饰战略意图,故意向山头之间调兵遣将,运送弹药,甚至不惜让总部配合演一场抢滩登陆的戏码。
而秦基伟也不断用各种方法,试探美军的虚实,看他们真正的战略意图,到底是攻击哪里。
双方你来我往,几个回合的较量,依旧不分胜负,将兵家智斗和谋略攻防,演绎得惊心动魄,甚是好看。
配合战争场景,这才是应该拍的《上甘岭》。
细节六、范弗利特的弹药量
很多抗美援朝影视作品中,都提到过范弗利特弹药量,但将这个“量词”呈现得让人心头一紧,脑袋发麻的,还得是《上甘岭》。
剧中,美军大炮的狂轰滥炸,一方面是用惊天动地的炸点和遍布山头的爆炸场景呈现,光看那个场景,就让人脑子发懵。
另一方面,是炮弹壳。
《上甘岭》中,给了美军榴弹炮的弹壳很多次特写,那堆积如山的弹壳,第一次将“范弗利特弹药量”具象化,让人心中有了数。
最后,《上甘岭》还有浪漫主义的呈现方法。
段显峰距离两个高地几十公里,但爆炸产生的黑灰,甚至飘到了他的手中。
这也从侧面反映了,坚守上甘岭阵地志愿军战士的惨烈。
当侦查回来后,那句“我们的战士,基本上,没有完整的”,更让人破防。
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《上甘岭》认真研究史实,用心制作好剧的正向反馈。
也让我们看到,真正的剧王,是靠品质支撑的。
《上甘岭》刚播三天,收视率已经爆表了,剧中细节还有很多,我一定会跟着追,然后再来跟大家分享。这样的剧不仔细看,也是一种遗憾呀!
上一篇:黄晓明,你快管管叶柯吧!